選單

一線「生機」

番井沸泉

這口番井早在康熙48年,漳州人移民到此前就存在,是士林地區重要的灌溉和飲用水源,在2009年被文化局列為歷史建築加以保存。

在榨欄旁的木頭解說牌上寫著:

「番井沸泉,曾經是八芝蘭的八景之一,在蘭芝堡,其源自三角埔山下,一線如溝,深尺許,多少流泉騰沸,冬暖夏涼,水量多,日夜連續噴出,可灌溉附近農田,又水質非常透明,可做飲用水,因原住民時代就有此泉,故稱為番井」。

天母古道

天母古道位於台北市士林區天母派出所旁,以其親山及沿水管而建著名,因此又有天母水管路步道、天母古道親山步道之稱,為此區熱門的登山健行路線。古道早期為連絡天母與華岡之間的小徑,並為古時的重要水源地與林區,沿路翠林茂盛,氣溫適宜,更有溪澗流水相伴。古道的終點便是位於山麓的中國文化大學,步行於此的遊客不妨搭乘專車上山,至陽明山國家公園賞花或紗帽山溫泉區泡湯舒緩筋骨,下山後再至士林夜市飽餐一頓。

天母古道由三條步道所構成,分別為部分路段以闢為半嶺產業道路的半嶺水圳步道、連接翠峰瀑布的翠峰步道以及興建於日治時期的水管路步道,其中以長約2.6公里的水管路步道為主要路線,因建在日治時期運輸水源的水管上而得稱,每當談到天母古道,一般多指天母水管路步道。

天母古道自天母派出所旁階梯入林,以三角埔發電廠為起點,終點則為中國文化大學。鄰近入口處有小販擺售著飲料、野菜與蔬果,自起點登上層層石階,便能進入舖於水管之上的平坦石板、土壤路面,漫步於其間,感受林間綠意盎然,竹葉飄動,令人心曠神怡。切往翠峰瀑布的翠峰步道上,獼猴成群,至南磺溪岸便可見翠峰瀑布,淙淙溪水自頂端傾瀉而下,備感沁涼。


一般人提起「天母古道」,通常是指天母「水管路步道」,一條由華岡(文化大學)至天母 (中山北路七段232巷)、長約2.6公里,是陽明山國家公園南緣的熱門步道。 事實上,真正的天母「古道」並非這條步道。
由華岡一帶往天母地區,至少有三條古道,一是沿著南磺溪北岸的「半嶺水圳步道」,後段已闢為半嶺產業道路; 另一是「翠峰步道」,由華岡下至南磺溪,沿溪南岸,可接猴洞產業道路;另一條才是興建於日據時期,連接南磺溪上游「第三淨水廠」與中山北路底三角埔發電廠之間的「水管路」。

參考(一)

三玉宮

天母三玉宮位於台北市士林區,主祀「福德正神」與俗稱神農大帝、五穀王或稱藥王的「五榖先帝」。配祀七仙真祖、觀音佛祖、天上聖母等神明。天母三玉宮鄰近台北美國學校,位居天母商圈熱鬧地段,不僅是地區居民的信仰中心,也是拜訪天母的熱門文化景點之一。不遠處的美麗華影城、天母運動公園與大葉高島屋,更是旅人逛街購物、休閒運動的好地點。

天母三玉宮始於清乾隆年間,約西元1750年前後,由不畏艱苦橫越海峽,來台墾荒的漳泉人士所創,起初於田邊以石瓦搭建簡單小型祠廟,供奉土地公,以求田耕豐碩。西元1947年台灣光復後,又遷廟至現址附近,並另起新廟,迎請湄洲媽祖與七仙真祖入廟。地區繁榮後,因道路拓寬工程之由,遂於西元1976年,遷至天母東路現址重建。

天母三玉宮重建工程,耗時三年,於西元1979年落成,並因里鄰合併,將三角埔與玉潮坑合為一里,稱三玉里,遂命名天母三玉宮。而天母地區早期以務農為主,因此迎請農民的守護神-五穀先帝入廟供奉。今宮內共有六殿,正殿設有五穀先帝殿、七仙真祖殿、觀音佛祖殿、天上聖母殿、福德正神殿,西邊二樓則為元辰殿。天母三玉宮不只是天母地區居民的信仰中心,擁有無數虔誠信徒,還設有關懷保健會積極推動慈善與社福,關懷銀髮族,照顧貧苦家庭,是使天母地區生活品質提升的推手之一。

參考資料

文字來源: 維基百科、史考特小組撰寫整理

照片來源:  史考特小組走街拍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