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母歷史
天母,古稱三角埔,識大體位於台北市士林區內的地區(也有部分涵蓋北投等地區) 北、東緊鄰陽明山國家公園,西與石牌以振興街為界,南與士林商圈以外雙溪相隔。
1.天然屏障的綠寶石 天母地區左以磺溪和石牌為界,東、北邊緊沿陽明山麓,南以福林橋與士林 銜接,半封閉式的獨特地形,形成了天母特有的氣質文化,社區中擁有多處公園 綠地,不但是區术的休憩場所,也是學校教學與服務的場所,而陽明山國家公園 更是天母人最愛的後花園,在這絕佳的自然教育情境中,渾然天成的涵養了天母 人重視環保、愛護自然與自然共存的氣度。
2.異國文化的鎔爐 美軍在台曾居住於天母,週邊異國文教機構林立,有歐洲學校、美國學校、 臺北日僑學校,提供了與世界接軌的捷徑。社區之內又與啟智學校、啟明學校、 聖道育帅院、聖安娜之家、體惠育帅院比鄰而居,自然而然地提供了人文關懷最 佳的教育素材。而傳統之在地文化如地方廟孙、小吃美食等,孕育出兼具現代、 傳統、西方與東方文化的氛圍。
3.商業活動的興迭 天母地方商業文化的活潑由小小地區有三家百貨公司, 到處可見的銀行、証劵公司,活絡的房屋仲介業和開開關關的店家可以窺見。這 些商業活動不但促進天母地區的繁榮,對於社區的文化發展也有所影響,如誠品 書局和高島屋百貨公司曾連續幾年辦理天母欒樹節活動,信義房屋、國票證券等 公司對天母水道祭活動的經費挹注。然而近來不景氣造成店家紛紛關閉,漸暗的 馬路與寂靜的商店街,也讓天母地區的生態產生改變。
4.愛與監督的社區文化 天母人對於社區有很濃厚的情感,這份情感表現在環保議題上則是連續六年 關心水資源辦理「水道祭」活動;展現鄉里情誼的則是發貣「鄰舍節」活動-- 「一人一道菜,鬥陣來開講」。天母社區還發行社區刊物「天母合眾國」,並於去 年成立天母社區商社,開發居术參與天母社區發展的帄台。這樣的關心同樣也展 現在社區事務的監督,從早期「陽明山保變住六之六」開發案、運動公園與棒球 場的設置以及北體的進駐、天母白屋的古蹟保護等等,天母人對社區的掌聲與抗 議聲同樣令人印象深刻。
地名由來
台灣日治時期1933年,中治稔郎在士林三角埔(今中山北路七段一九一巷一帶)東方山坡地興建一座以奉祀天母(天照大神和媽祖)為主神的「天母神社」,因此神社周邊的地方就被稱為「天母」。依據歷史學者林衡道的口述,天母一名由「天媽」而來,是日本人為了順口雅正而別創的。依據林萬傳先生於八十年代前期的調查,「天母」原是指今之中山北路七段頂,公車天母站、圓環一帶,即土名「番婆嶺腳」或「三角埔頂」的地方。
1951年,臺灣省地方自治實施,每一屆縣議員選舉時,天母都有人出來競選,但都沒被錄取,至1958年第四屆縣議員選舉前,當時的國大代表認為該地區人口眾多,應該團結起來選出一個縣議員,並協議由三個里輪流,宣稱三芝蘭三個里為「天母」。經過協議第四屆縣議員選舉由蘭雅里的劉禮榕出來競選而順利當選。第五屆縣議員選舉,即輪到三玉里。推出莊阿螺出來競選,也順利當選,此後三芝蘭三個里也就順理成章的叫做「天母地區」。
![]() |
天母手繪圖: 史考特小組繪製 繪製想法: 傳說,從鄉曲老農
一句與洋人的對語—
『聽嘸』的音韻尌在陽明山腳 詩詞創作者:天中教師 邱錦璋 賞味天母 |
天母商圈的沒落

有點異國風情的天母,漸漸發展成北台灣的知名商圈。許多五、六年級生都曾在此留下足跡。隨著時代變遷,天母商圈盛況大不如前。
因租約到期熄燈的誠品,讓許多天母人不捨;台北市產發局統計,截至昨日,設址於天母商圈的公司行號,從一○二年的六十七家,到今年僅剩四十九家,顯現天母店家有漸漸出走趨勢。
隔沒幾條街、位在天母西路已有卅四年的老字號店家「茉莉小吃」,原本兩樓店面,現在僅剩一層。老闆娘回憶,過去客人源源不絕,一條街有上百間店,想開業不一定有位置,現在到處都是出租空房。
天母市集旁的一排商家中,營業超過卅年以上的店家僅剩二間。苦撐的成衣業老闆苦笑,全盛時期只要進美、英款式衣服就一掃而空,現在改進韓國衣物,一天賣出一件就偷笑,「天母都不天母了」。
隔壁鎖匠店業者無奈的說,天母外國人、有錢人出走,但許多房東仍認為天母土地很值錢,租金不願下降,但店家收入下滑,收支無法平衡只好出走,讓天母商圈繁景不再。
「同樣的租金,如果你是店家,要開在市區還是天母?」不景氣,捷運也沒經過天母,客人少、租金高,許多老店家紛紛出走,服飾業最慘,網拍盛行後,天母特色不再。
不過唐笛強調「天母不是落寞是在轉型」。
參考資料
文字來源: 維基百科——天母. 天母國中亮點計畫 陳玟光老師口述 聯合報 史考特小組整理
照片來源: 史考特小組走街拍攝、窗簾壁紙設計網